在江苏常熟市南隅沙家浜镇,原名横泾公社,是个地处偏僻、河荡如网、交通闭塞的地方。这里有一座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入口处矗立着一面巨幅花岗岩照壁,上面镌刻着这样一段文字:“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原来,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一带是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我英勇的新四军在这里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新四军6师18旅便是最典型的一支部队。
我们从当年流传在这支部队18旅的军歌可以看出:“阳澄湖畔,虞山之麓,五年前的严冬,三十六个伤病员,举着共产党的旗帜,在暗影笼罩着的鱼米之乡,埋着头流着血啊流着汗,辛苦地耕耘着被野狗蹂躏的田园……”当年的流血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36个伤病员作为一个血染着名字的英雄集体,他们中有的连姓名都未留下就献出了生命。但是,人民并没有忘记他们,艺术家们正是在这种革命史实的启发下创作《沙家浜》的,36个伤病员被艺术地移植到了《沙家浜》中,讲述新四军英雄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摆出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砌起七星炉,全靠嘴一张……”的优美唱腔,经典的“智斗”唱词,与剧中春来茶馆的老板娘阿庆嫂热情大方、善于言辞,八面玲珑,这名新四军发展起来的地下工作者,机智沉着、胆大心细,巧妙地在敌人之间周旋。阿庆嫂挂红灯传信息、茶坊智斗刁德一,以及县领导假扮江湖医生开药方授计、新四军假扮戏班大闹婚宴活捉胡传魁等情节,不仅带有浓厚的民间传奇色彩,也展现了她的英勇与智慧,瞬间唤起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
展开剩余87%样板戏《沙家浜》在特殊的年代风靡一时,而作为新四军第18旅为原型进行改编创作的,当时担任十八旅旅长兼政委,建国后授予开国中将、后来又担任过副总参谋长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的温玉成,因剧中英雄形象的崛起,到后来职务跌宕起伏,到了晚年回忆低谷时说:被谢富治耍了一把。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温玉成,江西兴国长冈乡长冈村温屋组人,他的老家长冈乡,因境内有一座长条形的山冈而得名“长冈”,兴国最大的河流潋江支流东河在长冈境内,江直水长,这个村曾经出现过不少的英雄人物,早在清代的时候,村里曾经走出过一位与冯子材一道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提督将军邹复胜、光绪年间的江南提督建威将军李占椿、清末书法家、参与康有为“公车上书”、先后任国民政府代理内务部长、江西省长的谢远涵,小时候生长在这里的温玉成非常崇拜的就是这些英雄人物。
不过,温玉成的家境十分贫寒,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他的父母仍然尽力让他接受教育,并送他进入私塾学习。然而,在他10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陷入困境,眼看要辍学时,幸好在村里任教的伯父作保,温玉成才得以免费进入小学读书,不过,平静的生活没能持续太久,他十几岁的那一年,村里组织的农会遭到反动派的无情镇压,一天傍晚,刚打柴回家的温玉成,发现伯父、祖父等家人被五花大绑在自家门口。他急忙扔下柴禾,在乡亲们的掩护下逃进山里。当晚,他和其他逃出来的村民躲在山中,看着村子方向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敌人撤走后,他回家一看,三间房子被烧得只剩框架,家里人也被抓走了。
崇拜英雄人物和家庭遭受巨大变故的温玉成,怀着对反动派的刻骨仇恨,毅然报名参加红军,从此走上一辈子为之奋斗的革命道路。在红军的队伍中,由于他有点文化,安排的具体工作是担任宣传员,写标语、发传单,他胆大心细,执行任务从不拖泥带水,每次都能超额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很快就得到上级领导的赏识,19岁那一年,他便提拔为红八军团直属队总支记,成为一名红军的团级干部,并跟随大部队参加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不幸的是在长征途中湘江之战中,红八军团在快要渡湘虹时,渡江的浮桥被敌人炸毁,又没有部队牵制敌军,冒险趟齐腰深的水过湘江,撤退的路被敌人封锁,红八军团被桂军重重包围。桂军一部从红八军团中央穿插,将全军拦腰切断,部队组织混乱,士兵分散,指挥体系无法运作。面对敌人炮弹的轰炸、飞机的扫射,几乎没有还手之力,跟活靶子一样。但英勇的红八军团将士们勇敢无比,与敌军激烈交战,用身体抵挡敌人的猛攻。即便受伤严重,他们也毫不退缩。有的战士被子弹击穿身体,仍紧咬敌人不放。有的战士腿被炸断,却仍拉响手榴弹与敌同灭。
红八军团渡过湘江之后,清点人数,这支长征出发时10900人的红八军团,战斗人员只剩下600多人,加上挑夫和勤杂人员全算一起也只千人,战损率达90%。随后的黎平会议上上级决定,红八军团建制和番号取消,军团长周昆,政委黄甦、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另行安排工作,剩下的人并入红五军团,时任红八军团直属队总支记的温玉成属于平调,任命为红五军团骑兵团政委。
是金子放到哪里都发光,温玉成生得壮硕,目光炯炯,更兼具对上级命令绝对服从的军人品质,在红五军团他很快就得到军团长董振堂的认可,懋功会师后,随部编入以红四方面军为主的左路军中。随后担任红五军团骑兵团政委。踏上悲壮的西征之路,他与马家军浴血奋战,高台城保卫战的惨烈至今令人动容,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他组织军民加固城墙、打造武器,与战士们并肩作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红五军也象湘江之战的红八军团一样全军覆没。
温玉成在高台亲眼目睹了军长董振堂壮烈的牺牲,他当时稍微幸运,拖着一条伤腿突了出去找到红30军,只是随后红30军也被敌人击败,这次温玉成就也被俘虏了。受此磨难他依然保持冷静,暗中联络了很多勇敢之士,在一个晚上趁着敌人守备松懈,组织起来挖开屋墙跑了出去。经过40多天的艰苦跋涉,温玉成终于在镇远找到了援西军,成功归队。历经二次全军覆没,均能安全脱险,这不得不说是生命的奇迹,九死一生的温玉成可以算是非常幸运的。
历经千难万险的温玉成回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短短半年时间,他在思想和军事素养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随后,他被分配到新四军,先是担任组织科科长。从这个时候起,温玉成开始独当一面。1938年底,他奉命率军前往皖北长江边扩军筹款。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把两个营扩充为四个营,还筹到了一批抗战经费。
温玉成执行任务有一个显著特点:坚决、不打折扣。上级交代的事情,他一定想办法完成。随后他被调往江南搞敌后游击。苏南地区土匪众多,盘踞的不仅仅有日军、伪军,还有很多杂牌武装,他们祸害一方,对根据地更是虎视眈眈。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胡肇汉,也就是《沙家浜》里胡传魁的原型。此人在当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臭名昭著,同时,胡肇汉经常以“清乡”的名义勾结日军,鱼肉百姓,纠集伪军骚扰新四军,双方摩擦不断。
为此,温玉成决定杀杀这帮坏蛋的嚣张气焰,他一面组织发动当地群众,重新建立地方政府,坚持游击作战,打开反“清乡”的新局面。他设计了一个圈套,迅速部署部队,在阳澄湖畔的芦苇荡里设下埋伏,将胡肇汉和日军引入埋伏圈,此时,温玉成一声令下,伏兵四面八方涌出,将胡肇汉和他的手下紧紧围住。战斗迅速而果断,胡肇汉的部队被打得溃散,他经过激战,日军指挥官被击毙,胡肇汉侥幸逃脱,数百人阵亡,同时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从此再不敢挑衅新四军。
经这次著名的战斗后,温玉成所部越来越强大,再加上他率领这支部队后来进军东北,迅速建立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参与了著名的四平攻坚战和三下江南战役,温玉成展现了他卓越的追击能力,人送外号“铁脚师长”。在一次夏季攻势中,温玉成率领独立二师追击国民党暂编21师。他判断敌军并非有序撤退,而是溃不成军,于是果断下令全速追击。在接下来的进军全国,还有抗美援朝时他率部入朝参战。40军是最早入朝的部队之一,打响了志愿军的第一仗,他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授予开国中将。
温玉成从军这么些年,使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取得全面胜利,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革命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不断胜利的缩影,也正是他战无不胜的经历,领导的18旅为蓝本激发了样板戏《沙家浜》的创作灵感。全国知名的样板戏《沙家浜》公映之后,进一步彰显了他们的英勇事迹。他也自然成为样板戏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原型人物。
全国解放之后,担任的职务一直是广州军区副职的他,在特殊年代鉴于温玉成与样板戏有关联,被当时的旗手点名,被正式任命为大军区正职的军委副总参谋长,主管训练、作战和通信,并且又兼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在一众开国中将中擢升最快的一位,当时,与他搭裆担任北京卫戍区政委的是谢富治。两人其中有一项重要的任务便是“样板团”的管理工作,不过,旗手明确指示,管事样板团的具体工作是原则是要少干涉艺术创作,专注于为八个样板团提供坚实的后勤支持,确保它们的正常运作与发展。
谢富治,湖北红安城关镇丰岗谢家垱村人,家庭十分贫穷,小的时候,他放过牛,种过地,喂过猪,也时断时续地读过私塾。11岁那年,就拜同村的一个木匠师傅为徒,走村窜户干起了木匠。青年时期,他头脑活络,也很勤奋,因做木匠活天天在外面走,后来参加农民协会,打土豪、分田地,这里闹起了革命,并爆发了举世闻名的黄麻起义,谢富治参加工人纠察队,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在红四方面军任排长、副连长、宣传队队长、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反“围剿”,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谢富治中等个头,国字脸。浓眉大眼,鼻圆嘴阔。露齿甚温和,闭嘴极严肃。眼光锐利,精瘦能干。他老家人称,谢富治机智、聪明、和超强的观察力著称。当时,在红四方面军时,谢富治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提出‘要勇于怀疑一切’的口号,得到张国焘高度赞许,张夸奖他是‘尖锐的锥子’。”
后来张倒台时,谢富治称被他蒙蔽,在中央公开发布的文件中明确写到:\"张国焘对待上指示始终表里不一,明里一套暗里一套。\"他的思想转变的力度和速度都相当显著,具有典型性。他的这一转变,对于帮助四方面军的同志们认清事实真相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认可,称赞他具有光明磊落的态度,面对错误不畏惧,敢于及时纠正。随后,谢富治被委任为129师385旅的政委。该旅的旅长陈锡联,正是谢富治的老乡。陈锡联在一年前的阳明堡战役中一战成名,迅速成为我军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声名远扬。
接着,谢富治被任命为太岳军区副司令员,自此与陈赓展开了长达七年的并肩作战。他们指挥的部队后来被称为\"陈谢兵团\",这支劲旅在解放战争初期与刘邓大军、陈粟部队齐头并进,共同向中原地区挺进,并独立负责一个关键战略方向的重大使命。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原野战军重组为第二野战军,谢富治与老搭档陈锡联再度携手,出任二野第三兵团政委,率部从长江北岸一路南下,直抵云南。战后,第三兵团驻防云南,谢富治身兼数职,既是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又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成为当地最高领导人。后来调到北京,与司令员温玉成成为搭裆。
本来,司令员和政委针对管理样板戏这项工作,理论上是以做思想工作为重的政委担任,一般的情况下,这类事情政委身份具有决策主导权,温玉成在涉及“样板戏”的管理工作中需向谢富治汇报,但由于温玉成是红极一时样板戏《沙家浜》的主角,这事便又是反转,上面交待样板戏的事情全都找温玉成,有一回来了一条指令,要求给“样板戏”全部成员发放军装,同时为样板团铺设军用通信线。
要知道,那年月的军装是身份的象征,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要部队给他们发军装、装通信线路,他认为剧团工作人员不是军队编制,更不是入伍的军事人员,同时,剧团不是军事场所,不能安装军用通信线,显然是不合规定,原则性极强的温玉成自然是一口回绝。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后来“样板戏”剧团出了事情,上级对此非常生气,扬言要一查到底,这时政委谢富治找到司令员温玉成提议,他们一起给上级写份检讨,由于他工作忙,便让温玉成起草,之后二人一起签字递上去,此事就能“过关”了。温玉成认为谢治富的话有道理,认真写了一份检讨交了上去,温玉成认为谢治富的话有道理,认真写了一份检讨交了上去。
本来,这“检讨”的事要是分主次来说,政委是第一责任人,司令员顶多也是第二责任人。偏偏这检讨交上去之时,谢富治根本没有在检讨人处签名,而是在检讨书的页眉处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就导致本来是两个人的过错,温玉成一个人背了黑锅。果然这份检讨被人当成是温玉成的“小辫子”,此后不断遭受攻击,还调离了现有工作岗位,接下的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温玉成卷入漩涡,进入人生的低谷。
所幸守得云开见月明,拨乱反正之后,上面给他作出了结论:“办过错事,说过错话,不给予处分,恢复大军区副职待遇。”温玉成最终平安走出了人生旋涡,再回首一切仿佛一场梦。戎马一生历经坎坷的温玉成晚年回忆道:“要不是当年棋差一招,检讨书签字一事被谢富治耍了一把,何至于有如此遭遇呢?要怪,只能怪谢富治心术很深,我着了他的道。”
温玉成夫人宋琬明回忆:老温这人实在得很,从不耍心眼,也不会看人下菜碟,所以总被人占便宜、欺负。他除了带兵打仗,其它方面的事完全不懂。不过,温玉成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他从一个贫苦农家少年成长为一名红军将领,从战场上的英勇指挥官到政治斗争中的牺牲者,最终在晚年回归平静。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无常,也让人看到时代的风云变幻。
1989年10月29日,温玉成因病逝世,享年74岁。上级给他的评价是:他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革命事业。学习努力,英勇善战,大胆果断,不怕牺牲;他事业心强,工作积极,埋头苦干,勇于进取,生活俭朴,实事求是;他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他的骨灰安葬在距离他成名的沙家浜镇百公里开外的江苏镇江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他的英雄事迹与《沙家浜》的动人故事一样,深深地烙印在一代人的心目中。
发布于:山东省众合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